注释翻译 刘哈剌不花,他的祖先是江西人。豪爽好义,不治理家产,有古侠之风。居燕赵多年,成为探马赤军户。
至正十二年(1352),颍、亳人民起兵反元,朝廷用泰不花任河南行省平章政事,统领兵马讨伐。哈剌不花上书陈述十件事,第七件是关于军机及攻守的策谋,泰不花非常高兴,就征召为部属,不久,上奏朝廷任左右司都事。泰不花因哈剌不花曾是探马 赤,有臂力,善于骑射,就使他统帅前八翼军,为先锋官。哈剌不花号令明确,赏罚分明,士兵们都乐于听他的调遣,而在预料敌人胜败方面,是所向无敌。这时答失八都鲁的军队被敌军在长葛击溃。收集失散的士兵,再次屯兵中牟。哈剌不花军驻于汴梁之南的彭子冈。有个从长葛来的人说“:总兵官已被义军打败,下一步就是攻打中牟。”哈剌不花说“:贼既取胜,兵必再至,我不能不去援助。”于是就整兵前往。不久有信使飞报:夜四更时,义军从洧川渡河,不知向什么地方去了。哈剌不花说:“那必然是袭击答失八都鲁军营去了。我军行动缓慢,来不及了,不如以精锐军断贼归路,必然打败他们。”于是领兵慢行。天未明,将军队埋伏在敌兵归路之上。贼兵果然袭击答失八都鲁营,掳掠大量辎重而还。哈剌不花伏军四起,义军大败,全部被俘。当时答失八都鲁虽然任平章政事,统领大军,而哈剌不花的功名与他相等。
十七年,山东义军毛贵率兵由河间直趋直沽,进攻氵郭州,到枣林。不久攻取柳林,逼近京畿,枢密副使达国珍战死,京师人心慌乱。朝廷的大臣,有的劝皇帝逃向北部避难,有的劝帝迁都关陕,众人议论纷纷,只有左丞相太平执意说不能这样做,哈剌不花当时任同知枢密院事,奉诏领兵拒敌,与敌军在柳林作战,大胜。义军退至济南,京师安定,哈剌不花功劳最大。后转任河南平章政事后逝世。
当初哈剌不花与信州人倪晦,字孟日折,一同为泰不花部属。晦读过书史,精于文墨,机智聪明,泰不花很信任他并委以重任,对他言听计从;而对哈剌不花则说他不行。因而哈剌不花心中对泰不花不满。待泰不花失败,前往哈剌不花处求援,哈剌不花将泰不花押送京师,致他于死地,君子对此有所非议。
石抹宜孙字申之。其祖先是辽的迪烈纠人。五世祖名也先,太祖时官任御史大夫,自有传。也先的曾孙名继祖,字伯善,继承父亲的官职,为沿海上副万户。最初以沿海之军分别镇守台州,皇庆元年(1312),又迁移到婺、处两州镇守。治军严肃,平定宁都寇有战功;且明达政事,讲究盐策,多适合时宜。在做学问方面,讲究经术,而且兼通名法、纵横、天文、地理、术数、方技、佛学、老子学说,在士绅中很受称赞。宜孙就是他的儿子。
宜孙性格机警,聪明好学,博览群书,擅长于诗歌。曾任沿海上副万户,镇守处州。后退居台州。
至正十一年(1351),方国珍从海上起事,江浙行省行文宜孙守温州,宜孙随即前往担任这项任务。这一年闽寇窜犯处州,再行文宜孙以兵前往平定。因功升为浙东宣慰副使,在台州建立分府。不久,处之县境内山寇四起,宜孙又奉省檄前往讨伐。到了那里就筑处州城,做御敌准备。
十七年,江浙行省左丞相达识铁睦迩按规定,升宜孙行枢密院判官,总管处州,分院受处州管理,又以江浙儒学副提举刘基任其院的经历,萧山县尹苏友龙任照磨,而宜孙又征聘同郡人胡深、叶琛、章溢充当他的军事参谋。处州郡山谷连绵,山寇凭据险阻,不易平定。宜孙采用刘基等人的谋略,有时以兵攻击,有时用计引诱,没有多久,全歼无遗,接着就升为同佥行枢密院事。这时天下扰攘不安,各地守将都各自为政保自己。浙东以处州宜孙为首,绍兴以迈里古思为首。
十八年十二月,大明军夺取兰溪,进逼婺城,而宜孙的母亲就在婺城。宜孙哭诉说“:义莫重于君亲,食俸禄而不为他做事,就是无君;母亲有难而不前去救护,就是无亲。无君无亲,还可以立于天地之间么!”于是立即派遣胡琛等带领民兵数万,前往救援婺州,自己则亲率精锐军兵为之殿后。兵至婺,与大明兵一交战立即溃败而回。当时经略使李国凤到浙东,承旨授宜孙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,官阶为中奉大夫。
第二年,大明兵进入处州,宜孙率领数十骑兵逃往福建,以图报复,但他所到之处人心已散,报复是不可能了。他感叹地说“:处州是我守的地方,今天我势单力薄,无处可去,不如回处州去,死也要当处州的鬼。”回到处州境的庆元县后,被乱兵杀害。朝廷得知此事后,赠封推诚宣力效节功臣、集贤大学士、荣禄大夫、上柱国,追封越国公,谥号忠愍。
参考资料:
1、佚名.道客巴巴.http://www.doc88.com/p-0923765199850.html 展开/隐藏 |